化肥出口真的能解決化肥產業深層矛盾嗎? ——農大教授陳清為您解讀!
陳清教授:北京農業大學教授,2006年“日光溫室建造與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標準化研究”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;2008年“協調作物高產和環境保護的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”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;2009年“北京市土壤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建設與應用示范推廣”獲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。
近期,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出臺受到行業關注,這一新政策會對農資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?日前,中國農業大學陳清在接受中國農資報社采訪時表示,化肥行業不同于其他資源性行業,自發的競爭已經形成,行業最需要的不是政策補貼,而是一個健康的引導體系和完善的監管制度。陳清教授擲地有聲的觀點指向現實,農資行業需要“中國好政策”,但是這個政策必須能讓行業的未來更加理性清晰。
農資行業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,機遇源自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旺盛需求,而挑戰正是源自產業大發展進程中積累的重重矛盾。在這個關鍵時刻,國家政策如何擔當重任,實現“標本兼治”,推進行業穩健發展,這成為所有人的期待。
政策補貼無疑是在“治標”,雖然能發揮一定作用,但不能“治本”。
化解產能過剩、推進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化肥產業“治本”的關鍵。我國化肥工業走過60多年成長之路,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。近年來,以產能過剩為標志的行業發展矛盾集中凸顯。數據顯示,2014年我國化肥總產能已達到13167萬噸,化肥產量達到8011萬噸,而我國化肥需求量僅為6610萬噸,生產過剩量在1401萬噸,過剩產能抵達一半。
市場經濟環境下,國家政策必須準確站位,在行業大發展的進程中,宏觀調控“失靈”顯然成為導致化肥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。“一般審批的項目從開工到試運營就需要至少兩年時間,項目上馬存在滯后性,,有些企業剛開工,還沒走完項目流程就迎來市場飽和而被淘汰。化肥行業幾年前就存在過剩情況,但有關方面不重視。”陳清認為,目前產能過剩集中在傳統基礎大化肥的層面,而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肥、專用肥、水溶肥是短缺的。傳統肥料作為新型肥料的原料產品,將提高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,這既是農業發展的大方向,也是化解產能過剩,實現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。
政策不是靜物,因勢而動才是它的天性。目前化肥行業享受的免征增值稅以及優惠氣價、電價、運價等優惠政策不斷調整,優惠大幅減少,預計2015年調整還將持續。隨著關稅、淡儲政策的調整完善,化肥產業市場化的腳步將越來越大。
在談及“治標治本”的問題上,陳清教授認為現在“化肥出口”只是一個治標之法,沒有真正解決化肥產業的深層矛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