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麥種植技術】如何選好小麥種?
我國小麥種植區自然生態氣候和栽培耕作條件復雜,生產水平差異大,小麥種植技術有所區別!如何選好小麥種呢?一般小麥選種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則:
(1)堅持品種審定的原則。有關科研人員根據國家和省區域試驗、生產試驗結果選用品種。克服盲目求新的思想,不要受某些廣告或片面宣傳的影響,引進未經試驗的品種,以免給生產造成不應有的損失。凡大面積種植的品種,必須是通過區試和生產試驗,并由國家或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品種。國家或各省區域試驗,一般在不同生態區均布有試驗點,試驗代表性、準確性較高,對品種的適應性、抗逆力、產量等性狀的鑒定比較客觀、準確,所以經國家或省審定通過的品種一般均能在其適應區內廣泛應用。
(2)嚴格去雜去劣,做到良種對路,良法配套。有的人一聽說某一品種好,不問種性、適宜范圍,就盲目種植,結果高產品種種到中肥地力,肥水滿足不了,產量潛力不能發揮,或者是春性品種在早茬種植,暖秋冷冬年遭受凍害,損失很大,反過來卻說品種不好。選用良種時必須考察自然栽培綜合因素,良種良法一齊推。一是根據當地氣候生態類型特點選用品種。各地氣候生態類型不同,對品種的要求也不一樣。如在晴朗、干燥、日照充足、幼穗分化時間較短的北方冬麥區,一般宜選用抗寒性好、分蘗力強的多穗型冬性品種。而在多陰雨、溫度大、日照少、穗分化時間較長的南方冬麥區,則應選用耐濕性強、休眠期長的春性大穗型品種。處于北方與南方冬麥區過渡地帶的黃淮冬麥區,一般宜選用分蘗成穗率中等,產量三要素協調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間類型品種。二是根據生產條件和水平選用品種。選用良種,首先要考慮豐產性,而小麥良種的豐產性與栽培條件密切相關,因此選用品種時首先要考慮本地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水平。在水肥條件好、生產水平高的地區,應選用耐肥抗倒、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;在大面積中產區應選用適應性較強、豐產性較好的品種;在肥水條件差的山區、沙堿地應選用耐旱、耐瘠能力強的良種。三是根據耕作制度、作物茬口選用良種。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對小麥品種有新的要求。如在復種指數較高的地區,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種。在間作套種區要求株型緊湊、矮稈抗倒的品種。又如在黃淮麥區騰茬早的早播麥田,選用半冬性品種,在晚茬用春性、弱春性品種。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特點選用良種。選用品種應注意分析本地區病蟲、自然災害特點,選用的大面積推廣良種必須對當地主要自然災害(寒、旱、濕、干熱風、穗發芽等)以及病蟲害有較強的抗耐性,以達到豐產豐收之目的。
(3)選用品種必須綜合評價。選用和推廣品種既要以區試和生產試驗結果為依據,又要辯證客觀。不單純以試驗中的產量高低和長相好壞取舍品種;不唯抗病、恐病、見病就全盤否定,片面追求免疫品種。要全面衡量品種的綜合性狀和穩產性。大面積推廣的良種應該是優點多、缺點少,特別是綜合性狀優,遺傳基礎豐富,對主要病害具有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,抗主要自然災害、產量高而穩。“豐年大增產、平年小增產,災年不減產”的品種。對一些特殊適性的品種,可配合特殊栽培措施應用。
(4)適時收獲脫粒。留種用的種子田,應在蠟熟末期至完熟期集中收獲。收割后,植株含水量較大時,不宜堆放,以防霉變,要在田間帶稈曬干后再脫粒,以減少晾曬時間。收獲脫粒過早,種子含水量大時,高溫曝曬時間過久,易造成種子發芽率降低。
(5)防止機械混雜。留種用的種子田,一定要單收、單脫、單曬、單藏。特別是脫粒時要認真做好機具、儲種器具的清掃,晾曬時要掃清曬場,不同品種之間要相對隔離,最好做到一場一種,嚴防脫粒和晾曬過程中的混雜。
最新產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大棚黃瓜施肥要注意哪些事項?
- 非洲菊田間施肥管理技術
- 紅四方復合肥讓冬小麥種植苗情長勢好
- “芯力源”全水溶復合肥料
- 注意啦!晝夜溫差大要防果實破裂
- 秋冬季設施黃瓜科學施肥指導意見
- 秋冬季設施草莓科學施肥指導意見
- 秋冬季蘿卜科學施肥指導意見
- 用了紅四方“追得力” 小麥生長真給力
- 作物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小常識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